7月9日,研學活動第三天,小記者們走進湖南大學,了解其發(fā)展歷史;探訪千年學府岳麓書院,感受“惟楚有材,于斯為盛”的文化底蘊;進入湖南博物院,觀看鎮(zhèn)館之寶,穿越時空觸摸歷史脈絡。
小記者在校碑前合影留念。
參觀學校的大禮堂。
參觀湖南大學。
據(jù)悉,湖南大學坐落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長沙,校區(qū)位于湘江之濱、岳麓山下,享有“千年學府,百年名?!钡拿雷u。其辦學歷史可追溯至公元976年創(chuàng)建的岳麓書院,歷經(jīng)宋、元、明、清等朝代的變遷,始終保持著文化教學的連續(xù)性。從古代著名書院到現(xiàn)代大學,從省立大學到國立大學,從“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到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湖南大學櫛風沐雨、砥礪前行,始終是中國學術高地和人才培養(yǎng)重鎮(zhèn)。
參觀湖南大學。
在校園內(nèi),小記者被濃厚的學術氛圍和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吸引。他們參觀教學樓、圖書館,與在校學生交流,對這所百年學府的深厚底蘊和青春活力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小記者不僅增長了見識,更樹立了遠大的學習目標,激發(fā)了對未來大學生活的憧憬。
在岳麓書院合影。
參觀岳麓書院。
參觀岳麓書院。
隨后,小記者來到久負盛名的岳麓書院。岳麓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位于湖南大學內(nèi),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
書院始建于北宋開寶九年(976年),歷經(jīng)千年而弦歌不絕,在中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古代科舉制度下的教育機構,更是學術交流和思想傳播的重要場所。歷史上,許多著名的學者曾在此講學、任教,如朱熹、張栻等,他們的學術思想對湖湘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參觀岳麓書院。
小記者漫步在書院的庭院中,欣賞著古樸的建筑和精美的碑刻,聆聽著講解員講述書院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內(nèi)涵。他們參觀了講堂、御書樓、文廟等主要建筑,了解了古代書院的教學模式和禮儀制度。在講堂內(nèi),小記者們仿佛能感受到當年學者們在此講學論道的熱烈場景,深刻體會到了岳麓書院作為“瀟湘洙泗”的文化魅力。
通過對岳麓書院的參觀,小記者深入了解了湖湘文化的根源,感受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進一步增強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小記者在湖南博物院前合影。
午后,小記者踏入湖南博物院,這座承載著三湘大地數(shù)千年文明的殿堂。作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其館藏文物達18萬余件,尤以馬王堆漢墓文物、商周青銅器、楚文物等最具代表性。館內(nèi)三大鎮(zhèn)館之寶——辛追夫人遺體、素紗襌衣與T形帛畫,更是吸引了小記者的目光,揭開了漢代文明的神秘面紗。
參觀湖南博物院。
在馬王堆漢墓展區(qū),小記者們屏息凝視著玻璃展柜中的辛追夫人遺體。這位西漢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距今已2100余年,卻奇跡般保存完好:皮膚仍有彈性,毛發(fā)清晰可辨,甚至細微的紋路都依稀可見。講解員介紹,辛追夫人的遺體保存堪稱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跡,其出土為研究漢代喪葬制度、醫(yī)學水平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肮湃说闹腔厶瞬黄鹆耍 毙∮浾唧@嘆于漢代工匠在遺體防腐技術上的成就。
觀看鎮(zhèn)館之寶素紗襌衣。
參觀湖南博物院。
一旁展柜中,兩件薄如蟬翼的素紗襌衣讓小記者瞪大了眼睛。這兩件襌衣均為西漢時期織錦工藝的巔峰之作,重量分別僅為49克與48克,折疊后可放入火柴盒中,“舉之若無”的質(zhì)感令人稱奇。據(jù)介紹,素紗襌衣采用精繅的蠶絲織造,每平方米面料僅重15.4克,現(xiàn)代人復刻時曾因無法達到古代蠶絲的細度而屢次失敗。
T形帛畫。
參觀湖南博物院。
在展廳中央,一幅色彩艷麗的T形帛畫懸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這幅出土于馬王堆一號漢墓的帛畫,長205厘米,以朱紅、石青、藤黃等礦物顏料繪制,分為天上、人間、地下三層,描繪了墓主人辛追夫人靈魂升天的場景。畫面中,燭龍、金烏、嫦娥等神話形象栩栩如生,人間場景里的宴飲、樂舞細節(jié)豐富,地下世界的巨人托舉大地,充滿神秘的浪漫主義色彩。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
一天的研學活動,不僅讓小記者增長了見識,拓寬了視野,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湖湘文化的獨特魅力,培養(yǎng)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相信這次難忘的研學經(jīng)歷,將成為他們成長道路上的寶貴財富,激勵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探索、追求進步,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青島財經(jīng)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盛軍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